2024年8月,我校退休教师朱孝立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教育部“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,奔赴四千多公里外的安徽对口支援高校新疆和田学院,将他对教学的挚爱融入祖国南疆教育事业。这位一生都在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而奔忙的老师,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工作者“退而不休”的责任与担当,续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。
朱孝立老师,是我校前身安徽供销学校80级棉花检验专业毕业生,从1982年毕业留校到2022年退休,在学校工作整整四十个春秋。从实验员到专业课教师再到系主任,从中专学历到博士研究生、工学博士、三级教授。他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多个第一:学校第一个自主培养博士,发表学校第一篇被EI引用的高水平论文,学校第一个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的教师,学校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教师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是yl34511线路中心这片沃土滋养了我,是国家改革开放和教育大发展机遇惠顾了我”。
查一下他填写的教育经历,我们看到一位求知若渴、终身学习的知识分子身影……安徽供销学校、华东纺织工学院(现在上海东华大学)纺织仪器研究室、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应用专业、中国科技大学精密工程与精密仪器系工程硕士班、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路与系统博士研究生,还有一串在东南大学、清华大学以及出国学习培训的经历。
在朱老师看来,信息技术每天都在发生迭代和变化,专业上很多的技术和设备等出现在教材上时,不少已经是落后或即将淘汰的技术,所以教师必须始终追踪行业最新动态,避免把过时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。在退休前的一次与教师谈心座谈交流中,朱教授对学校青年教师也寄予希望,他认为增强教学本领、提升科研能力,加深与企业联系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的关键,也是学校做大做强的保障。在服务学生与学生交流中理解教育,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中寻找课题和项目,在科研实践和创新中去提升知识和技能,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
退休后的朱孝立教授依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,在新疆和田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,他担任本科生《计算机科学导论》《数字逻辑电路》《数字逻辑实验》等课程的教学,他自信地说:“我争取让自己所讲授的每门课都示范课!”他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援疆教师以及疆内外各民族的老师一起,研究学科和专业建设,讨论实施课程建设,听课评课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,全力为这所南疆高校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一年的服务期即将结束,“朱老师,您下学期不能走啊,我们很需要您的!”这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胡尔西代姆老师提出的要求。“只要您愿意,我们计算机学院想让您一直在这里”艾孜孜·吐尔逊院长也极力挽留。对此,朱老师深情地说到:“我非常珍惜和老师们相处的岁月,非常荣幸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、教学经验和理念带到南疆这片热土。在这里我也汲取了很多营养,领略了祖国新疆的壮美,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!”
朱教授的援疆支教不仅是一份责任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这段经历将永远激励青年教师在教育道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,为促进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人民教师的力量。

图1 朱孝立教授参与新疆和田学院青年教师听课评课

图2 朱孝立教授在新疆和田学院为学生上课

图3 朱孝立教授在新疆和田学院为学生辅导实验课

图4 朱孝立教授在新疆和田学院

图5 朱孝立教授在新疆和田学院参与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
(供稿:教师发展中心 审稿:钟晓鹏 吴元君)